7月5日-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红色血脉,重走长征之路”专题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在贵州贵阳、遵义两地开展,20余名思政课教师参加研学活动。
学员们探访位于贵阳市息烽县猫洞村息烽集中营旧址,追寻先烈们的热血与信仰。息烽集中营是军统在西南地区设立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级别最高的秘密监狱,是当年国民党反动当局设置的人间魔窟。从中共狱中秘密支部、宁折不屈的张露萍、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的事迹中,学员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坚持真理、坚定信念、顽强抗争、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来到苟坝会址,学员们感受“一盏马灯点亮中国”的波澜壮阔,那一盏忽闪忽闪的马灯、那一条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经过80多年的岁月洗礼,非但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陶艺馆、农家乐、土特产……在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花茂村,学员们体验宜居宜业的乡村建设,体味“花繁春满园,叶茂正当时”的现代化和美乡村。


学员们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王秋实 摄)
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学员们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溯源历史、寻脉红色文化,回顾血染湘江、飞渡乌江天险、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红色历史,共同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遵义会议旧址的青砖灰瓦承载着中国革命的生死转折。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绝境,遵义会议以实事求是的勇气纠正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种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学员们在遵义会议旧址红楼
学员们重走了大小尖山战役遗址,深刻体会红军攻克关口的艰辛,沉浸式体验娄山关大捷,感悟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登临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第四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班”班主任、学院青年教师谢宁静感慨:“娄山关战役不仅是历史节点,更是长征精神的鲜活教材!”

学员们在娄山关铁索桥
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郑鹏坦言:“来到遵义会议旧址肃穆的小楼内,站定在息烽集中营阴湿的牢房前,又伫立于娄山关陡峭山崖之上。走过这片被赤热鲜血浸染过的土地,历史深处透出的光穿透心间,灵魂亦如接受一场淬火的新生。”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但昭明表示:“本次参观遵义会议旧址,现场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与会议议程,切实感受到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作为思政课教师,下一步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真正践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副院长霍军亮在总结中谈到,本次实践研修活动,加深了对党的历史的全面了解,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所在,无论在艰苦岁月,还是在承平年代,我们党始终能够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时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此外,结合现场考察,研修团成员还广泛收集一手研究资料、积累一手教学素材,将专题研修与个人教学、科研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及时对接热点、知识点和考点,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文字:王秋实
图片:王秋实
审核: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