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霍军亮教授围绕“‘三农’与治学”主题展开深度分享,从“三农”内涵解析到治学方法指导,为马院研一新生搭建起“三农”研究与学术实践的桥梁,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思路。
讲座开篇,霍老师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帮助新生快速理解“三农”概念,他特别提醒新生,理解“三农”是研究的起点,而中国“农为邦本”的传统,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价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在梳理中国共产党与“三农”的关系时,霍老师以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为起点,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论断的深远意义。他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三农”问题置于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历史和现实均证明,农村稳定是国家兴旺的基石。

(讲座现场 栗若琪 摄)
针对当前“三农”热点问题,霍老师系统梳理了11个关键领域。其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需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解决年轻干部“水土不服”问题;文明乡风建设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农村移风易俗需综合治理高额彩礼、整治人情攀比;平安乡村建设要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强化安全风险排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需压实责任,推动监测平台互联互通。此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级组织减负、乡村全面振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以及农民主体性激发等议题,均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方向,并结合《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等政策文件,对各领域实践路径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治学方法指导环节,霍老师从研究选题、“三农”研究路径、学术论文撰写三个维度展开。选题方面,他提出需立足党中央重要文件、领导人重要讲话、党的历史文献及现实热点难点,掌握学科基本理论、方法与最新研究动态,为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研究‘三农’问题,要做到‘眼睛向上、向下、向外’。”霍老师表示,“眼睛向上”需关注党和国家政策文件,把握研究方向;“眼睛向下”要深入基层调研,如他带领研究生团队曾在河南、山东、湖北和内蒙古等地开展调研,获取一手经验材料;“眼睛向外”则需积极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同时,他还推荐了费孝通《乡土中国》、贺雪峰《新乡士中国》等经典著作,建议研一新生关注华农马院近年来在“三农”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习前沿研究范式。
针对学术论文撰写,霍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提出“‘想’‘写’结合,契合时代热点”的核心思路。他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为例,展示如何从初稿撰写到结合时代热点完善内容,再通过请教前辈拓展研究深度。针对党史类、实证研究类、阐释类等不同类型文章,他分别总结写作逻辑——党史类需注重文献整理与现实启示提炼,实证研究类要强化案例分析与理论结合,阐释类则需以小切口切入、多维度论证,同时明确“有正向能量、知识含量、信息含量、思想含量、逻辑力量、文字质量、眼界气量”的“七有”好文章标准。
讲座尾声,霍老师以“学术研究是一场修行”勉励在场学生,强调既要重视结果,更要享受过程,坚持久久为功。此次分享不仅深化了对“三农”问题的认知,更为研一新生提供了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为推动“三农”领域学术创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思想动力。
文字:古丽胡玛尔·马买提依沙
摄影:栗若琪
审核:霍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