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为新时代高校数智赋能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耕读教育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以数智技术推动其现代化转型升级,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耕读育人新生态的必由之路。
洞察数智技术基本特性,巩固数智赋能现实成果
当现代数智化浪潮涌入传统教育的田野,数智技术正以跨界融合与智能创新为驱动,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延展、教学实时化交互与知识全球化共享,在“教与学”的双向机制中塑造着耕读教育新范式。在数智技术的创新性与综合性中促进耕读教育资源多维化。数智集成的ICT等先进技术,通过拓宽来源、集合优势与释放潜力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内容与形式,多维度、深层次、全视角地推动耕读教育资源更新升级与数字化转型。目前,国家农业图书馆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完成1.2万余册农业古籍数字化工程,实现古农书资源开发共享与知识服务平台的搭建。
与此同时,随着4K农田影像、土壤传感器实时数据集等具有时代内涵与多元形式的教育资源不断涌现,能极大丰富耕读教育的教学载体与课堂内容,有效提升教育可感度与亲和力。在数智技术的实时性与交互性中实现耕读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化。依托数据采集能力、智能分析与及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升耕读教育的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练”育人链条的即时闭环。如四川农业大学在茶园实践中利用“耕读小智”AI助手,帮助排查异常叶片,短短5秒内就能获得病害诊断与疗愈方案推荐;陕西延安“VR红色农耕历史课”,通过AI虚拟人物动态讲述“自力更生”的精神内涵并为学生创设虚拟镢头开荒活动,以交互式学习深化对于红色农耕精神的理解……在微格教室、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教学场景的迅速衍生下,多样化教学模式将变得愈发沉浸式并富有吸引力。在数智技术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中推动耕读教育时空拓展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区块链、物联网传感等技术,打破传统教学场域的物理空间限制,扩展教育教学场景,为教育实践注入新活力。“机动型水稻插秧虚拟实验系统”助力中国农业大学将传统农耕实践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镜像,有效解决水稻插秧机教学与实践受空间、资源限制的难题;开源3D动捕技术使得浙江茶农的炒制技艺成为面向巴西学生的选修课;区块链技术促使陕北民歌中的农事智慧被全球AI翻译共享……通过建立协作网络、打破资源壁垒,耕读教育形成了跨专业、跨时空协作共享的智慧化学习体系。数智技术的持续赋能正在构建覆盖更广阔、参与更灵活的教育生态。
探究融合发展关键要点,激发数智赋能内生动力
推进数智技术与耕读教育的深度融合,需紧紧围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思维定式突破、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促进耕读教育数智化转型赋能增效。
在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出实招”。一是加强耕读教育领域的数字校园建设力度,完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设施全面迭代升级;二是通过建立教育教学数据库和资源库,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资源供给精准性,为耕读教育共建共享打造坚实的数字支撑;三是针对耕读教育具体场景与师生实际需求,搭建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互通智慧教育平台,拓展高校师生获取优质资源的渠道。
在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定式上“求突破”。一是突破传统“灌输式”教育观念束缚,转化为积极导向的“寓知于行”教学思路,开展多维度多场景体验的数智化耕读实践;二是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举办“耕读教育数智化”等主题研讨活动等,树立“人机协同+耕读育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三是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在线互动教学等教学新方式,充分发挥数智技术拓展时空的优势,实现向智慧化、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转向升级。
在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上“下功夫”。一是开展教师数智素养培训,鼓励教师利用数智技术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进一步提升教师人机协同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构建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态度与思维方式,提升其数智化适应力、生存力和创造力;三是建立健全师生数字素养发展档案,设立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师生数字素养长周期跟踪评价和反馈。
探索数智赋能实践路径,构建耕读育人创新生态
为构建耕读教育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的教育新生态,需坚持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体系三个维度开展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为数智教育创建新体系、塑造新范式、打造新格局。践行现代化教育理念,创建数智育人“新体系”。
一方面,深刻领悟并推动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践行数智时代的教育新思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系统优化耕读教育在育人目标、课程标准与教学结构等方面的布局,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新人才。另一方面,构建精准高效、创新驱动的育人新机制,助力达成素质导向的创新型学习目标。扩展“耕”与“读”的维度与深度,加快传统农耕向智慧农业、知识传承向能力培养的重要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个体思辨素养提升。变革智慧化教学模式,塑造数智教育“新范式”。
一方面,加速传统“师-生”向“师-生-机”的新型教学模式过渡,推动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优势互补与双向协同。积极利用智能学伴、智能代理等AI软件为学生打造交互式与合作式的教学场景,构建协同创新的“人机共育”数智化教学新生态。另一方面,依托数智技术开展与学习者相适配的个性化教学,让耕读教育切实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成为可能。基于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数据,建立专业学习与素养提升的数字化教育档案,为学生制定精准化耕读方案并提供差异化教育评价。建设高效化管理体系,打造数智治理“新格局”。
一方面,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机协同治理,推动“人工治理”向“数字治理”转型。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教育信息进行跨模态处理分析,建设一站式数字化教育管理系统,优化治理流程,促进耕读教育治理智慧化。另一方面,扩大耕读教育育人主体范围,激发多元主体育人活力。构建基于大数据与数智技术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动态监测各教育环节实效及进度,确保各方数据共享与信息畅通,打造多元主体高效育人新局面。
数智技术是推动高校耕读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手段,推进数智技术的新兴优势与耕读教育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至关重要。要切实把握数智化转型赋能的历史契机,实施全方位创新与变革,助推耕读教育加速踏上数智化转型的“快行道”,形成数智技术赋能耕读教育改革的中国范式,打造新时代耕读教育新生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http://www.cnhubei.com/content/2025-05/13/content_19173448.html
作者:王梦宇(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指导老师:田甜(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