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农科人才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充分彰显了人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精准定位农业强国建设的人才需要,多维度激活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引擎,是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理清现实逻辑,正视人才培育需求
从马克思、列宁对劳动者的关键地位论述,到我党在各个时期有关人才工作的历史经验,再到新时代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新型农科人才培育的现实需求,均为推动乡村人才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向前发展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指引。重视人才培养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活的源泉和生产的真正灵魂”,列宁则将劳动者视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毛泽东更是在革命工作实践中强调国家命运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一个国家的人才智力资源,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持,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展人才工作是我党一以贯之的重要主张。从延安时期的“抢人才”到改革开放后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再到新时代的“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党的人才政策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科学把握。
宝贵历史经验表明,人才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推进人才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中,要善用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活力,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保障。善用人才资源是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对先进科技和人才资源的要求更高,呼唤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爱农情怀深的农业工作者。虽然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着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增加优质农科人才供给,并激活人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迫在眉睫。
锚准三大定位,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正处在由“量”向“质”转变的关键阶段,对人才的需求聚焦于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和实践成果落地等方面。
瞄准产业升级,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环节。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者和践行者,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力量。在山东日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引进掌握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农村实用人才,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了蓝莓错峰上市,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发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提质增效的活力。
瞄准科技创新,培养农科领军人才。技术突破与产业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心环节。《关于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农业农村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对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有着重要意义。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利用新兴技术在沙漠温室中栽种水稻,成功缩短了水稻生产周期,极大提升了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科技赋能的动力。
瞄准农业实践,培养农技推广人才。科技创新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成果落地的必要环节。农技推广人才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农业实践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与生产技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关键角色。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让学生在一线生产中发现、解决问题,为农技推广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加强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落地生根的推动力。
开展多维施策,全面推进人才培养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在精准定位国家需求的基础上,系统规划、优化保障、各尽所能地引才、育才、留才和用才,全面推进农科人才培育工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精准定位,聚焦需求引才。当前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亟须补足高素质人才缺口,破解技术应用滞后、产业转型缓慢等现实难题,引进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应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背景下,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明确所需人才的类型、层次、数量,拓宽人才发掘渠道,打破人才吸引的时空限制,不断丰富人才资源供给,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即战力”。
系统规划,夯实基础育才。“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培养人才,是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动力的关键举措。应将全面提升人才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任务,坚持精准施策、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让人才在农业实践中激发活力、积累经验、增强能力,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
优化保障,营造环境留才。在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基础上完善留才机制,从细节中关心人才、工作中激励人才、生活中帮助人才,克服农科人才的职业偏见和择业顾虑,是让人才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重要保障。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健全人才待遇保障制度,让人才感受到“真金白银”“真情实感”“真心诚意”,在经济上、生活上、工作上得到安全感,才能将农科人才牢牢留在乡土大地上。
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用才。“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得其宜则才晦。”用才是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的“制胜一招”,只有善用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实现农科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得当用才,须抓住“适宜”这一关键,构建灵活高效的用人体系,深入挖掘个人优点与专长,提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精准程度,确保人才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这是解决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需求的核心步骤。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工作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要深刻认识到农科人才的重要性,厘清人才对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逻辑、农科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及人才工作的多维举措,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http://www.cnhubei.com/content/2025-05/13/content_19173331.html
作者:谷承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指导老师:田甜(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